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
购物车 0
二战史

二战史

常规价格 €22,00 销售价格 €26,00 单价 单价
税金(包含)。

作者: [英]约翰·基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econd World War
译者: 李雯
出版年: 2015-1
页数: 522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史图书馆
ISBN: 9787301252444

 

 

编辑推荐

  《二战史》作者约翰·基根是当代著名军事史家,长期任教于世界军事学府,在军事史教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二战史》是二战战史中的权威著作。叙述清晰、生动可读。以两个时间段、三个战场、四大主题、五次典型战例,全面、系统、生动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从战役、战略两方面探索战争的胜负手。

 

 

内容简介

  《二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
  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作者简介

  约翰·基根,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1998年BBC瑞思讲演人(Reith Lecturer),多年在英国桑霍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讲授军事史课程,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和瓦萨尔学院客座教授,是当代优秀的军事史家之一。著有A History of Warfa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Face of Battle, The Mask of Command, Battle at Sea等。

 

 

精彩书评

 ★在这本论述精彩的巨著中,我们最有创意的军事史学家阐释了战争和血腥暴力的原因和动机。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约翰·基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无与伦比的。  ——《预评》(Preview)
 ★作为一位军事史学家,(约翰·基根)令人惊叹地洞悉了主要交战方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战争对它们的直接意义……他把这场战争分为三大战场,即西欧、东欧和太平洋;两个阶段,即1943年前和1943年至1945年。在每个战场和每个阶段,他以一位主要参与者的战略困境开篇,然后借助一场独特的战役阐释战争不断变化的特征……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颇具权威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目录

前言
致谢
绪言
一 每个人都是战士
二 挑起世界战争

第一部分 西线战争1940-1943
三 闪电战的胜利
四 空战:不列颠战役
五 军事补给和大西洋战役

第二部分 东线战争1941-1943
六 希特勒的战略困境
七 保护东方的跳板
八 空降战:克里特岛
九 巴巴罗萨
十 军工生产
十一 克里米亚的夏季,斯大林格勒的冬天

第三部分 太平洋战争1941-1943
十二 东条英机的战略困境
十三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
十四 航空母舰之战:中途岛
十五 占领和镇压
十六 岛战

第四部分 1943-1945
十七 丘吉尔的战略困境
十八 非洲的三场战役
十九 意大利和巴尔干
二十 “霸王”行动
二十一 坦克战:法莱斯
二十二 战略轰炸
二十三 阿登山区和莱茵河

第五部分 东线战争1943-1945
二十四 斯大林的战略困境
二十五 库尔斯克和夺回苏联西部
二十六 抵抗和间谍
二十七 维斯图拉河和多瑙河
二十八 城战:围攻柏林

第六部分 太平洋战争1943-1945
二十九 罗斯福的战略困境
三十 日本在南方的失败
三十一 两栖战:冲绳
三十二 超级武器和日本的战败

尾声
三十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参考文献
五十本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索引

精彩书摘

  《二战史》:
  进攻计划的代号是“黄色方案”(FallGelb),由德意志国防军陆军部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详细设计。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拟订主要的战略目标,他并不亲自参与作战技巧方面的事宜。尽管如此,希特勒对“黄色方案”将要取得的战果仍有着坚定的想法,即使这想法尚不清晰。这将会造成错综复杂的战略局面,使元首和军队在未来5个月里发生争执。从历史观点来说,德国军队和之前的普鲁士军队常常遵循一种假定,即国家元首也是军事首领——统帅(Feldherr)。然而,自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亲自率领他的士兵们对抗沙皇的军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真正作为国家元首干预将军们的计划以来,再没有这样的情况。1870年和1914年德国与法国两次交战之初,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KaisersWilhelmIand2)都把宫廷迁到军队司令部;但是,他们后来都把军事行动的具体指挥权转交给他们的司令——依次为毛奇家族(theMoltkes)、法金汉(Falkenhayn)和兴登堡(Hindenburg)。如果继任的司令们赞同希特勒所设想的重建后的德国陆军和空军能够取得的成就,希特勒也许也会这样做;但是,总司令布劳希奇对此表示怀疑,他是巴伐利亚参谋学院(BavarianGeneralStaffAcademy)教育的产物,人们普遍认为该学院毕业生在思想上比普鲁士军事学院(PrussianKriegsakademie)的毕业生更加灵活。然而,他的作战经历是,他曾是一名在西线按部就班工作的参谋;他开始服役的军种是炮兵,也受按部就班思想的支配;他是虔诚的全国路德教会(StateLutheranChurch)的信徒,因此,他对希特勒残忍的国内外统治哲学感到畏缩,不过也不至于反对这种哲学,进而挑衅相关的权力机构。结果,他为“黄色方案”提出一种模式,正如他在别处所承认的,这种模式把对法国发动决定性攻势推延到1942年。10月19日,他概述了他的计划,即把英国远征军(BritishExpeditionaryForce)和法国军队分开,并且取得比利时战场的胜利,这将为德国空军和海军针对英国的军事行动提供机场和北海港口,但是这不会立即取得胜利。
  因而,他虽然勉强同意了第6号元首指令,但是成功地抵制了该命令的精神内涵。这种权宜之计暂时阻碍了希特勒,因为希特勒在军事领导层缺少能帮他反对哈尔德+(Halder)的同盟者。10月22日,希特勒要求“黄色方案”尽快于11月12日开始进行,这令他的总司令感到不安;10月25日,希特勒向布劳希奇提议,军队直接进攻法国,而非进攻比利时北部地区;10月30日,希特勒向他的私人作战部长约德尔(Jodl)将军提议,将国防军的坦克调到阿登山区(Ardennes)的森林里,那是法国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然而,如果这些建议得不到专业军人的支持,希特勒就不能推动“黄色方案”的执行。
  总参谋部的拒绝有着充足的理由。晚秋并不是适合开展军事进攻的时节,尤其是在多雨的欧洲北部的湿润平原。即使狭窄的山谷直接通向位于马其诺防线(MaginotLine)北部开阔的法国乡村,阿登山区显然也不是适合部署坦克的地区。因此,希特勒的愿望好比白日做梦——直到哈尔德的计划流传到他的军职同僚那里,他们对于该计划局限性的质疑传到希特勒耳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时间也确保了对“黄色方案”的修订,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哈尔德认为晚秋时节不该进攻法国是对的,但是他错在认为大胆的战术不会产生重要的结果。
  支持希特勒的职业军官是A集团军群的总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GredvonRundstedt),以及他的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泰因(ErichvonManstein)。伦德施泰特与总参谋部的计划背道而驰的重要性在于他的影响力,他是军队里最资深的将军之一,也是西线最强大的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曼施泰因反对哈尔德的“黄色方案”的意义是,他享有伦德施泰特的支持,他自己也是国防军内最有军事才干的军官之一。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希特勒对哈尔德的计划不满。他反对这个计划,只是因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热情,本能告诉他应该采用一种充满生机的解决方案。然而,随着秋季转入冬季,天气更加恶劣,他的本能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批评哈尔德的计划,每次批评都不知不觉地一步步接近希特勒对“黄色方案”结果的期盼,同时每次批评也都为后来制定的所谓“曼施泰因计划”奠定了基础。

分享此产品


Back to the top